引:当年在长春光机所读书时,我导师韩昌元是921项目的副总工程师,王家骐是921项目的总工程师,所以在实验室经常在一起干活,王院士生活上平易近人,还很幽默,工作上真是一丝不苟,无论是机械方面还是光学方面,还是电学方面,王院士都想的十分周到。并且王院士思维是最快的,如果一种方案不行,可以马上想出另外一种方案。当年有一个问题,王院士自己解决了,但为了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为此,王院士在长光所还有长春各高校贴榜征集和自己证明方法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果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王院士就给对方五千元钱。后来听说是光机学院的一位老师证明了,王院士将钱如数盛上。
王院士的身体也特别的好,长春的冬天很冷,路面上经常是结一层冰,王院士骑一自行车,手还不握把手,在有冰的路面上骑来骑去,当年在长光所也是一道风景。
王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换来了今天的荣誉,真是不容易。
1940年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6年8月参加工作,
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
1966年8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助理、所长、所总工程师。现任长春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30多年来,王家骐在空间信息获取领域和光电测控技术方面,致力于探索光学信息获取技术前沿,突破关键技术,结合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光学精密仪器的研制工作,对两类典型的有效载荷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型号的光电测控仪器和航天有效载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空间信息获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所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相关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基地。
六十年代末,他主持研制某型号光电测控设备,仅用两年的时间就研制成两台样机,通过了鉴定。
1976年主持二型研制,使其性能进一步提高,并通过鉴定。
1980年主持正样研制,在研制中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关键,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985年主持研制星敏感器和星光仿真器,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完成了研制任务,并通过中科院的鉴定。
1987年至今,在空间信息获取领域致力于提高我国航天有效载荷,特别是航天方面的研究开发水平,建立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基础,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的航天有效载荷获得圆满成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带领科研群体自主创新,研制了配套的材料、工艺、检验和试验系列设备,建成了我国一流的航天有效载荷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基地,该基地目前承担了多项研究工作,在国内享有盛名。
获得奖项:
1978年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1981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1983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
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参加者);
198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8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989年获振兴吉林立功活动特等奖;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1999年被评为长春知名工程师;
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200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排名均为第一;
2004年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2004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
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


航天遥感专家王家骐长春领跑 愿圣火照耀国人飞天梦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09:40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7月14日电(记者马扬、宗巍)“此时此刻,我心中对奥运会的期盼就像这熊熊燃烧的圣火,圣火照亮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也照耀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14日上午,68岁的王家骐院士作为吉林省奥运火炬传递的首棒火炬手,手持“祥云”,再次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展示在世人面前。
王家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航天界,王家骐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与载人航天工程密不可分。
2003年10月,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喜悦中时,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王家骐就已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奋战“神六”的日子。700多天,他们夜以继日,终于研制出性能更加卓越的航天遥感器。
2005年10月17日,当“神六”完成太空之旅平安返回地面的时候,王家骐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一说这个我就要掉眼泪,你想,这么多人一起干,这么苦,最后,我跟他们说,算不清账啦,没法还了,十几年的故事呀,太多了。”
王家骐是江苏人,生命中至今却有50年生活在东北;北方生活的半个世纪使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爱吃大葱蘸大酱,性格也很豪爽。
“过去我一说话就脸红,现在在300人的会场里,我讲话都不用麦克风”。王家骐获得了成功,目前他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学工程、光学精密仪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神五”“神六”的辉煌里包含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成绩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尤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5年来,长春光机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参与了这项工程。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虽然王家骐的工作与体育没有必然联系,但正是他的成绩使他与奥运结缘。“从小我就听说过奥运会,特别向往奥运会;如今,中国圆了百年奥运梦想,能成为一名火炬手是我最大的光荣”。
王家骐说:“成为一名火炬手,对我来说,不仅是传递火炬,更是一种鞭策。我要通过火炬传递,把奥运的精神和文化,深深印到每个人的心里”。
68岁,这是一个年近古稀同时也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可身板硬朗的王家骐依然默默地奋斗在工作一线。毕竟,未来“神舟”系列飞船还将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不断前进。
王家骐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航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定要努力追上。作为一名院士,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培养年轻人,甘为人梯;在保证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圆满完成的同时,为国家做好咨询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