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小聪的照片
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和美国光学会会士(OSA FELLOW),1963年3月28日生。曾在英国和新加坡工作约20年,先后担任15项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共计科研经费合人民币约四千余万元。已发表SCI收录的论文11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多次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SA)年会作微光学、光学显微成像与传感、光镊等方面邀请报告。鉴于其在微纳米光学领域的贡献,于2005年被选为SPIE Fellow。2007年底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光学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仪器科学与光学工程组)
学历:
1994 -1999, 博士后(光学),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vendish Laboratory)
研究领域:亚波长光学和近场光学; 超分辨x射线显微成像
1989 -1994, 理学博士(光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研究领域:亚波长衍射光学器件研究
1985 -1988, 工学硕士(光学工程),天津大学
研究领域:衍射光学器件及计算全息研究
1981 -1985, 工学学士(光学工程),天津大学
随着光学微细加工手段的日益完善,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微纳光学元件的先进制作手段,从而有可能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新型光学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告将以微纳光学元件为手段,介绍光学微操纵、微光束整形及其应用等领域的动态和研究结果。
光镊进行微颗粒分选和表征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例如在生物细胞应用领域,临床医学研究证明,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在几何尺寸和折射率方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根据它们对作用在细胞上光束的不同反应(例如流动轨迹的变化),光学分选技术能够开展群体细胞快速自动检测与表征,为临床医学研究在细胞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新的手段。
螺旋面型微透镜是依靠光束整形将高斯光束转变为光学旋涡光束的高效率微光学元件。近年来,光学旋涡在光学微操纵、光学图像处理、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等领域展示了独特的优势,例如基于光学旋涡的相衬边缘增强、螺旋条纹干涉术、径向偏振光束、基于高数值孔径会聚径向偏振光束的表面等离子体调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PR)、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等。